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1:23:37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感想 急用!
“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与《第八交响曲》整整相隔了十年之久,他历时近七年的时间,于1824年春完成,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已,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
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
瓦格纳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有什么新的方法,可以超过他仅用了乐器所已经达到的成绩呢?声乐与器乐两种力量的联合.这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但是,为了遵守渐进的规律,并使那作为乐队对比的声乐得一适宜的位置,在他行将展开的计划中, 是否应该仍旧让乐队占据前部呢?如果我们接受这个假定,便很容易想像他实现这个计划的过程,他不得不采用一种混合性的乐段摆在交响曲的两大部分之间,作为媒介.这便是他放在合唱与乐队之间的那个器乐的“宣叙调”.通过这一道桥梁.器乐与声乐便衔接起来了.
那暗淡而庄严的特性,和贝多芬此前的作品毫不想像.和声有时竟是过分大胆豪放,最新颖的设计和最有感情的音形的巧遇,彼此错综交织,决不因此而造成晦涩和拢乱,反而产生一个完全清晰的效果.乐队的许多“声部”,有的如在哀诉,有的如在恐吓,各有各的特殊的方式和风格.但所有的声部却好象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声音了.可见那鼓舞着它们的感情,其力量是如何伟大了.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表现了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 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表现了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而其结束前的音乐也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于是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 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前面说到过,《欢乐颂》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如果要我们为人类的音乐文化推举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怎么办?这个令人难以作答的问题,通过美国人在1979年的一次壮举向我们提了出来:他们把《第九交响曲》送上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用它来作地球人类给外星生命的介绍信.我们从未听到有人对这个选择发表不同意见!欧盟也将第九交响曲作为盟歌.“第九交响曲”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是公认的宏伟庄严的巨作.它具有最强大而又最直接的表现力,就是第一次听,也很容易受到感染.在这部交响曲中,他一改往日的抗争、不屈,笑着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是多么崇高的一种人生境界,上帝没有给他欢乐,而他却创造出欢乐来给予世界!让我们在《欢乐颂》的歌词中结束本文: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生灵都吸吮着欢乐,人不分高低善恶,都循着玫瑰香踪欢乐地求索.”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在瑰丽的的天际飞奔,兄弟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接个吻.兄弟们,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寻找吧!他一定在那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