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代科举是怎样评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0:53:17
谁知道古代科举是怎样评分的?

谁知道古代科举是怎样评分的?
谁知道古代科举是怎样评分的?

谁知道古代科举是怎样评分的?
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更多的时候持的是否定的观点,科举一度成为一个“贬义”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科举的利弊进一步的分析,对科举制度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科举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从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科举制度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颇有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正因为如此,唐太宗看到当时人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盛况时,不禁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制度本身上来说,科举制度创立早期考查的范围相当广阔.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科举制度对及第者的优待和给予的荣誉是打动上千上万个读书人乃至社会上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学子们为了追寻自己中举的梦想而“头悬梁,锥刺骨”.同时也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描写读书人读书时写照的传世诗句. 科举的积极作用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这一点不难理解.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总之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从社会角度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的重要性.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与科举制度关联最大的莫过于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了.就形式上来说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也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继承.能否正确认识科举制度,不再把科举制度当作贬义来批判,对科举制度能够进行比较客观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完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