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痢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2:04:28
菌痢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菌痢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菌痢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菌痢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各年龄段人群皆可染病,小儿发病率较成人高,尤以1-4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在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我国菌痢的发病率也很高.细菌性痢疾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后3-4天就诊,疗效较差.如果治疗不彻底或不适当,容易转为慢性痢疾、较难根治.中毒型痢疾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1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志贺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按菌体抗原不同分为志贺氏菌、福氏菌、鲍氏菌、宋内氏菌4个群.此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其中宋内氏菌最强,志贺氏菌最弱.在日光下半小时、60℃时10分钟、100℃时即刻,均可将其杀灭.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儿、漂白粉、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均可将其灭活. 2 流行病学 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轻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带菌者易被忽视.传播途径以粪、口感染为主,卫生习惯不良的小儿易患本病.小儿慢性菌痢多具潜隐性、非典型性和迁延性,不易被发现,故易在小儿群体中流行.人被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可以再发.受寒、疲劳、饮食不当、营养缺乏、肠菌群失调等因素皆可降低对本病的抵抗力. 3 发病机理 本病以结肠或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因为痢疾杆菌侵袭后产生内、外毒素使肠粘膜受损,病变部位有多核细胞浸润,形成脓肿或溃疡.病变局部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中毒性菌痢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使血管壁周围组织严重水肿,内脏器官(如脑、肝、肾及肾上腺等)出现水肿. 4 临床表现 菌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志贺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较重,易出现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人工喂养儿体质较弱,易出现并发症. 菌痢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菌痢3类,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1)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 -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 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a.休克型:早期患儿面色灰白,口周青紫,肢端发冷,指趾甲苍白,心率和呼吸增快.随病情发展,面色变灰,指趾甲、口唇发绀,皮肤发花,心率每分钟达160次以上,心音低钝,脉细弱,意识不清.晚期伴心力衰竭、休克肺、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b.脑型: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乳儿和学龄儿童相对少见.患儿初起意识清醒,突然出现惊厥、四肢抽动,两眼上翻.严重者反复出现.开始每次惊厥后意识尚清,以后逐渐萎靡、烦躁或嗜睡,直至昏迷.患儿面色灰白,且体温越高面色越灰,神经症状也越重.脑水肿、脑病可引起呼吸衰竭,则治疗较为困难.因此若见患儿面色发灰、心率相对较缓及反复惊厥,都是颅压增高的征兆,要积极处理,以防呼吸衰竭发生. 菌痢有脑水肿时,眼底改变并不明显,不能以此来判断有无脑水肿. C.混和型:脑型和休克型表现同时存在,病情更严重. (2}迁延性菌痢 病程在2周-2个月之间,系急性菌痢迁延不愈之故.病人常无高热、腹痛或中毒症状,只表现为腹部不适、食欲不佳、大便次数多,有时脓血便和黏液便交替出现.便培养阳性率低于急性期. (3}慢性菌痢 病程在2个月以上.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因患儿体质弱、营养不良、佝偻病、寄生虫、贫血等合并症所致,也可因耐药菌株引起.除腹泻外,其他症状不典型.病程久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轻度贫血等现象.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流行季节有痢疾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出现发热、黏胨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应考虑本病.在夏秋季节,有突发高热、惊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冷、脉细数者应考虑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呕吐、腹痛症状,但若病人出现严重呕吐、持久的剧烈腹痛,应首先排除其他肠内、外疾病,以防误诊.应注意与下列各种疾病相鉴别: ①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粪便内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花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②沙门氏菌肠炎 常常以家庭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胶冻状.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③病毒性腹泻 多见于2岁之内儿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④阿米巴痢疾 南方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红色果酱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⑥出血性小肠炎 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⑥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流行季节与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脑脊液检查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型痢疾的诊断. ⑦霍乱与副霍乱 于流行季节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和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⑧肠结核 可以出现脓血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6 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呱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猫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⑥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①抗生素疗法 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周.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循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等扩张血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②扩容及纠酸:按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减轻脑水肿:对脑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时作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哇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氟呱酸静脉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5-7天.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抱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温:可用莱比林、扑热息痛、萘普生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