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的教育方式的改进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20:24:45
现在社会的教育方式的改进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现在社会的教育方式的改进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现在社会的教育方式的改进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现在社会的教育方式的改进需要那些方面的改进?
当前未成年人勇于自立自强、敢于探索创新,善于接受新知、乐于团结合作,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气逐步形成,综合素质较高,是朝气蓬勃、大有希望的一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主流是好的,他们大多人格健全,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快,好奇心强,模仿力强,喜欢交友,乐于合群,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勇于创新 ...但是,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失范,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蔓延.最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
从调查来看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家庭的道德状况,尤其是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1、公德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存在偏差;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不屑积“小德”,不耻做“小恶”,做事随心所欲,对社会环境存在误解,怕做好事反而会被别人嘲笑.
政治意识淡薄,对国家大政方针了解不够,只重学习,非常关心个人的学习成绩和今后的前途,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道路不够关注.“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不理解.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个人追求存在功利化倾向,有的相信“算命、鬼神”,奉献精神不足.
3、心理素质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处理不好,与人交往不懂,与父母不谈心,和教师交流感到不平等,玩游戏、上网看不健康的书籍等.
而这些问题的成因来自于:
1、个人原因: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是产生犯罪的总根源.一些未成年人在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下,缺乏正确的生活目的,扭曲人生价值标准,以追求吃喝玩乐为“幸福”,在他们看来“人生几何?今日不乐,更待何时?”他们是狂热的金钱拜物教者,把一切都说成是空的,只有钞票才是实的.有的公开说“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为了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他们便千方百计的去弄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在未成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对行为的后果要承担法律责任.有的即使知道做坏事是违法的,但存饶幸心理,认为别人不一定知道或不一定被抓.因此,因错而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 ,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以及心理结构内部认识因素和意识因素发展不平衡;知识的片面增长与道德修养相比较相对滞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总之,反映了未成年人时期是一个人自我抑制能力薄弱时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争夺期,是一个需要塑造、教育、保护的时期.
2、家庭原因: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极大,对于尚未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有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往往只从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却没有从精神上给予他们悉心照料,也根本不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们过份溺爱、娇惯;另外有的父母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好影响;最后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的离异,也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职能. 我们的绝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略品德教育,注重孩子的口头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有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方式不当溺爱、纵容、打骂等,有些家长常向孩子灌输“老实人吃亏、不要相信别人”等观念,阻碍了他们的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3、学校原因:学校环境的不良影响.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学校这块本身纯洁的空间也不再那么纯净了.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学困生”耐心帮助;因而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长期流散于社会,受社会风气侵蚀,又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升学压力”造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方式有问题,简单化、任务化、形式化,思想道德建设缺少实效性.
4、社会原因:一是不良社会交往的影响.未成年人的许多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从他们所处的社区环境,他们所交的朋友处学来的.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一些未成年人认为朋友多路子才宽,才吃得开,以多交朋友为荣.而一些家庭又对孩子的社会交往缺乏指导,疏于管理.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上不良朋友,长期一起玩耍,谈论的又是金钱与物质享受、女人与性,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就不免走上犯罪的道路.事实上相当多的未成年人罪犯,在作案时就是和平时的朋友一起去做的,他们自己也承认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是导致其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文化传媒的污染.影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介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由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个性正处于形成之中,故传媒所传递的信息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一些反映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印刷品、录像带、淫秽画报、黄色书刊等,也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由于未成年人尚不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并且正处于性觉醒阶段,这些描绘淫秽色情、宣扬暴力以及腐朽生活方式的音像印刷制品,就象强酸强碱严重腐蚀着未成年人灵魂,象毒虫蛀食着未成年人的头脑,使他们丧失了意志,泯灭了良知,埋下了犯罪的种子.
总之,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为成年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复杂的影响;社会的腐败想象的滋生以及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效果,社会的诚信、老师的诚信、家长的诚信度下降,就业问题、家庭问题、下岗人员的思想意识问题、特别是家长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
对此,不少专家指出,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一方面为未成年人接受信息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借此机会传播,侵蚀了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上的黑势力也趁机渗入学校;一些劣质影视作品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成了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杀人、纵火、绑架、色情细节的渲染使毫无戒备的未成年人不经意地受到侵害,少数意志不坚定的未成年人抵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诱惑,鉴别能力较差,加之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且犯罪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显著,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影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之所以存在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根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希望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德育、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教育灌输,缺少未成年人感兴趣和乐意接受的教育方法;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对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的清除和打击力度还不够大.同时,从未成年人个人的发展来看,加强和改进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将使他们受益匪浅,将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保持竞争力.未成年人应该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才可以保证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
当前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真正的打动未成年人的心,与全社会共同一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关键是如何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过去我们并不是没有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但有时措施不得当.这包括,在实践中总是强调自上而下的动员,教育模式陈旧,因而收效不好.眼下,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升温,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只有未成年人接受了,才算达到了目的.
一、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应该说,很多年前教育界就高呼“狼来了”,有识之士意识到未成人的思想道德每况愈下.虽然社会与学校都在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是收效不大.当然,其影响的第一要素是不正的社会风气,但是现在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失误,那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缺乏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学科教育中,教师们都有这么一个观念,学科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所以在教学中绝不会太急功近利而不顾以后效果的盲目进行.说得简明些就是,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更高深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基础.可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虽然人人都知道做人是第一要素,然而并不是人人都会自觉地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为己任.在现在的学校里,鲜有教师提出德育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很多行为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甚至有些行为完全是与孩子“一个水平”.例如,现在学校里的思想道德教育拖得与实际脱离问题,其作用是事与愿违,反作用远大于正作用?为什么?因为就算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学生暂时被说服了,可是它们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当学生在自己的视野或生活中发现这些是假的时候,他的思想道德可能会不升反降,“我神圣的老师都在骗人,我怎么就不能骗了呢?”.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施行你的说教时,千万不要用经不起事实检验的“大道理”来说服学生.你得考虑你的教育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否则,学生们不仅不受你“骗”,反而还会让你“威风扫地”,被学生所不屑.
记得小时候,大人或老师说的话大都是经得起事实检验的,所以我们相信他们说的话,并能在生活中自觉行动.同样的,在现今如果要让学生也认同我们的观点,那么我们的话必须能经得起现实的拷问,发挥具有长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
二、也许是我们认识上方向性错误
“思想道德建设怎样才能打动未成年人的心? ”这个标题,如果认可的老师很多,说明也许是大人们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偏差.教师是教育人的,如果教师都认同这个观点,那么普通大众一定也会认同它,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出现了偏差呢?如果是,那么现在的关键并不是讨论如何建设未成人的思想道德,当务之急却是如何让大人们认清自己在教育未成人的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误区.
如何理解“思想道德建设怎样才能打动未成年人的心?”这句话呢?我的理解是:未成年人因为有了不恰当的想法或做法了,需要成人们去教育他、感化他,所以需要用一些方式方法去打动他的心,使他回到正道上来.本人认为这有些本末倒置.事实是,未成年人根本就没有早已形成的什么思想道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意识,都是因为大人们的“现身教育”或其所见所得才使原来的思想空白被填上了各种内容,才有了好恶之分.所以,对未成人的教育并不是教育者用什么“才能打动未成人的心”的问题,而是大人们自己该如何做的问题大人们怎样做才能让未成人不受各种不良思潮、不良习性、不良行为的侵害.换句话,正是大人们的榜样作用让未成年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未成年人并没有多少过错,他们其实是受害者.
如果承认了“思想道德建设怎样才能打动未成年人的心?”是正确的话,那么前因后果就被倒置.这种倒置了因果关系的所谓言论或做法注定会再次失败,说不定失败了还不知错在哪儿.因此,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其根本是做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否则一切都成为泡影.如今的教育现实早已证明,说教太多的老师无异于“骗子”,说的与做的差别太大,如果学生按教师所说的去做,那么这个学生将难于立足社会,也许他将寸步难行.
要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可行的方法是,促成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诚信度的不断提高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无论如何美丽、如何能打动人的说教或典型事例都会在残酷事实面前败下阵来.这种体无完肤的失败将反过来打击社会诚信,得不偿失.
三、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未成年的的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干点什么?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的作文,他们在作文中反映了一些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交通问题,家长问题,诚信问题,经济纠纷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等等,面对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们将怎么向我的孩子们解释这些事情呢?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将来,我们要加强,但同时,我们成年人做的怎么样呢?仔细想想,孩子们写的这些只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而更多的龌龊会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社会失去信心.但愿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让我们成年人为他们做出表率吧.
四、我们必须看到未成年人也是“人”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似乎也成了我们中国的一大特色.面对不断升温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笔者也深感忧虑,担心人们不从认识根源上找问题,只是关注一些具体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再次走上我们已经走惯了的老路.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我们并不是没有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我们也不是没有付出过努力.眼前的事实却一再警告我们,以往孜孜以求的教育不能说没有一点回报,但整体而言是失败的,是非常失败的——我们应当有承认现实的勇气!我们应当反思我们以往的行为,应当从意识形态领域去反思,而不能过分纠缠于具体的教育手段与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笔者个人认为,我们以往的失误有千条万条,但归结到一条,那就是我们以往甚至包括现在,我们都没有真正将我们活生生的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当彻底转变观念,把我们的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如果谁说我们不重视教育,那真是天大的冤枉.可以说,通观当今世界,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比我们中国特色的教育更像“教育”的了——我们有专门的德育课.其它学科也必须有效渗透思想品质教育——我们的“教育”无处不在.可我们面对给我们的学生如何坦坦荡荡地虚伪!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其实在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学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揉捏的面团,或者是不会毫无辨别能力只会一味接受的机器.对于别人的“教育”,受教育者总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与已经初步形成的价值观,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后决定取舍.教育需要的是身边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是轰轰烈烈的教导,轰轰烈烈的教导恰恰会适得其反.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育完全不同,后者可以通过积累训练获得,前者则根本行不通.我们的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观察思考,他们不仅会听其言,还会观其行,影响他们道德标准与价值追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其周围的环境,而非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如果我们不去致力于他们身边环境的改造,让他们在耳闻目染之中潜移默化,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效果,而总是急功近利,总是热衷于拷打他们的心灵,并为一时的显性“效果”沾沾自喜,那么我们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学生的虚伪、圆滑与奸诈,而决不可能是他们的诚实与正直.这也可以说早已为我们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教学现实、为我们眼前这个不争气的社会现实所充分印证.我们应当勇敢的承认这一点,千万不能再去玩弄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把戏.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新课程”已经开始“关注人”.但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都能认识清楚这个“人”的实质,真正着眼于“人”!
五、反思我们学校德育为何让学生厌倦,没有实效性.
有人把学生厌倦德育的原因归结为德育形式单一、德育方法呆板、德育内容枯燥这三点.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十分注重德育形式的多样化,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渗透德育,而且德育方法也早已挣脱了说教式的桎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德育内容也愈来愈生动传神,引人入胜.那么,造成学生对学校德育感到厌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我觉得,教育者(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之间的情感隔膜才是“罪魁祸首”.师生之间情感能否正常交流,是德育成败的关键.如果情感交流畅通无阻,那么学生就易产生共鸣,就能“亲其师,信其道”.相反,若双方之间情感无法交流,那学生的心中就永远不会荡起激动的涟漪,德育理所当然要惨遭失败.
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隔膜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势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学生虽小,但他们渴望能得到平等的、真诚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如果教育者故作姿态,故弄玄虚,那只会适得其反,赢得的将是学生的“厌恶”.其次,教育者近乎完美的品德要求让学生望而却步.不少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总是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提出完美无缺的品德要求.学生从可望而不可及,然后胆怯以至失望,最终产生拒绝情的现实?我们的“教育”不仅“少慢差费”,甚至还走到了“教育”的反面.最后,教育者的急功近利使学生无所适从.凡事“欲速则不达”,德育更是如此,学生品德的形成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德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违背了这个规则,学生肯定会“避而远之”.
从上述分析来看,师生之间情感隔膜的产生,责任在教育者身上.所以,要改变学校德育让学生厌倦的尴尬状况,关键在于我们广大教师.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要研究德育规律,更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来展开教育.只有让学生乐于和老师进行情感交流,我们的德育才有成功的可能.
六、我们应当在三个方面做出改进 .
思想道德教育要真正打动未成年人的心,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应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循序渐进,建立起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太高,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比如我们花很多时间教育孩子要“大公无私”,就违背了基本的人性,脱离了实际.“大公无私”的要求连成年人都无法做到,凭什么就让孩子做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切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取得成效.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在新加坡这个世界公认的文明国度里,他们的德育很具有层次性,如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重点,二年级是关于“家庭”的观念和行为,三年级是“学校”,四年级是“邻居”……这样,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自然就会使优秀道德观念入脑入心.
(2)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要力戒空洞说教和一阵风式的大呼隆.严格地说,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人生体验.人的德性是在自然的活动和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制定校规班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自觉遵守校规班规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让学生讨论制定校规班规的过程,也是学生明确认识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比老师制定出校规班规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效果要好得多.
(3)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正视社会现实.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观念正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有很多“两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敢于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真实,看到社会的负面,并引导他们如何看待这些社会现实,进而,教育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做人.现实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一些活生生的现实例子来教育学生,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也更容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新颖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式是它的两翼,两翼齐飞,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