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仔细回答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6:48:13
英语翻译仔细回答谢谢

英语翻译仔细回答谢谢
英语翻译
仔细回答谢谢

英语翻译仔细回答谢谢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改革家。著有《梦溪笔谈》,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代。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

全部展开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改革家。著有《梦溪笔谈》,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代。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人物年表
  沈括,字存中,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祖父曾任大理寺丞,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舅舅许洞是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十八岁至南京,对医药产生兴趣。   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   嘉祐六年(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嘉祐八年(1063年),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治平三年(1066年),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在此期间,撰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修城法式条约》、《营阵法》。还多次出使,视察了很多地方。   熙宁八年(1075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   熙宁九年(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因为受到牵连以及诗案败露等原因,照例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   熙宁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   元丰二年(1079年),爆发乌台诗案,因政治立场不同,曾出面指责苏轼。   元丰三年(1080年),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因为与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鄜延道副总管曲珍等人贪功冒进,不听随行内侍李舜举劝告,在死地筑城,酿成永乐城惨败,损失军人2万,民夫无数,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此战是北宋历史上较大的惨败之一,并使得平夏城大捷以后良好的统一形势被葬送。此事沈括虽非首罪,但他毕竟负有领导责任,加之在战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贬为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守令图》,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   元祐三年,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东面),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即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去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
编辑本段《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②。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   (选自《梦溪笔谈》)
编辑本段《活板》字词注释
  (1)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之,指“板印书籍。”为:是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随即,很快地。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殊不:一点也不。   (38)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编辑本段《活板》原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头刻活字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互相对比意义
编辑本段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板印书籍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副词。   4.文理有疏密 文:通“纹”,纹理,质地。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雕版”。   2.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印刷   其印自落:“印”字模 密布字印:“印”字模   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火”。   再火令药溶:“火”火烤,名用动   3.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一词多义
  1、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2、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   3、火   1)持就火炀之。火(名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4、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6、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7、就   (1)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8、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5)以一平板按其面 介词,用,拿   9、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做,动词。)   (2)已以典籍,皆为板本。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算是(动词)   (5)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6)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7)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8)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10、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11、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这”; 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 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 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 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12、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13、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1)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之,指“板印书籍。”为:是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随即,很快地。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殊不:一点也不。   (38)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1)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之,指“板印书籍。”为:是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随即,很快地。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殊不:一点也不。   (38)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收起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

全部展开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收起